从潮流市场投身非主流

撰文:默默
摄影:人人日记
当年复一年,一波波流行风潮蹿起又消逝,当每一件爆款的结局已在预料之内,你还想持续待在主流市场吗?“这市场上已经充斥着那么多‘新’东西了,为什么我还要追赶潮流?明明知道无需多久,一个新款又要退潮了。”沉浸在服装品牌领域近十年的Peggie有感而发。
合力打造新品牌
人人日记,一个以“自然人与环境”、“复活”及“升级改造”为创作理念的本土品牌,由一对来自槟城的夫妻——Raymen和Peggie共同创立,两人于吉隆坡浮沉多年,2020年,双双回流家乡创业。
时装设计出身的Peggie,毕业后加入服装界,九年时光匆匆而过,渐渐迷失了方向。“那段时期她像失了魂般,行尸走肉,但你知道她心底那把设计的火还未灭。”Raymen从旁观者的视角道出Peggie当时的真实状况。当最后一根稻草压下,Peggie毅然决定离开熟悉的服装界。
Peggie不断寻觅自己未来的方向,回到槟城,又恰逢因疫情而实施的行动管制令,在那段居家日子里,她找到了答案。她拾起父亲的一件旧裤子,展开一段裁剪、缝补之旅,寻找昔日的手感。
当时,Raymen想结合生活经验,打造一个有自己的故事的品牌,Peggie则想制作属于自己的独特服饰。因为深知快时尚产业是全球主要污染源之一,俩人于是决定朝环保、旧物利用的方向创立品牌。虽计划尚未完善,他们已开始动手创作衣物、包包等生活用品,人人日记因而诞生。
草创期的摸索
美术绘画系出身的Raymen,肄业离校后,曾与几位友人在双威金字塔购物中心,共同经营售卖本地街头潮牌的服装店,对打造服装品牌颇有心得。虽然曾经萌生推出衣物的念头,但始终觉得意义不大,而至于包包,因为不具备硬体设备和专业技术,若打定主意要走这条路,就必须在他们现有的材料和技艺上,创作出他们能力范围以内的作品。
品牌的草创阶段,赶上了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他们的首发产品之一——可重复使用的布口罩顺势推出,也成功在网上卖出逾5000个。可他们酝酿多时的反倒是心心念念的衣物和其他更贴近自然生活的物品。“现今社会在资本经济和消费主义的催化下,不断弃旧求新,说是为了促进经济循环,可事实真是如此吗?这值得我们深思。”
Peggie结合手艺和创意,锲而不舍地研发包包的设计,经过多次实验,总算做出两款两人都满意的作品:用回收衣物改造而成的“多功能托特包”(Utility Tote Bag),还有一体成型、无缝制、无外物黏贴的小包包(One Piece Seamless Sling Bag)。
从无到有的制作过程
当疫情逐渐趋缓,为了让更多人看见“人人日记”这个品牌,他们开始走出网路社交平台,走入线下实体活动,走入人群。一年多来,人人日记频繁于各大本地文创市集出没,如988拉阔槟城·We Meet Again市集、平民社尾市集等。只要你曾在市集中经过人人日记的摊位,定会被他们一字挂开、大地色系的多功能托特包所吸引。
在这款如今成了人人日记的标志的包包中,两人将注重细节的匠人精神发挥至极致,从包包外部的网状口袋、可伸缩容量的肩带设计、迷你型拉链口袋,到内部的束口水瓶口袋、笔电收纳袋,处处是巧思,面市后广受顾客好评,也完美传递了人人日记的创立初衷。
从零到一的生产过程,从来都不简单。首先,他们须选购回收衣物,除了常用的帆布、棉布等材料,也包括钓鱼背心、猎装多口袋背心等罕见衣物。将回收衣物都清洗一遍后,Peggie透过取材、配色、裁剪、拼布,制出每款独一无二的包包模板。“我一般会将选材摊平在地上,来回观察、触摸,构思设计。”
他们接下来会将一个个独立包装好的“材料包”,交予几位手艺精湛的退休阿姨手工缝制。阿姨们缝制回来的成品,还得进行质量把关,再稍微加工。每道繁琐的程序都讲求细节,不容丝毫疏忽。
品牌的必经之路
如今,人人日记的品牌定位已日渐立体,作品风格强烈而独特。除了透过摆摊宣传品牌,他们也办过不少工作坊,接触不同客群之余,也希望参与者借由缝制包包,认识手工缝纫,并体验手作乐趣。对于人人日记目前的发展,Raymen说:“在让人家喜欢我们的作品这方面,我们还是有信心的。只是要如何把这个品牌做下去,同时顾及人与环境,我们还需要努力摸索、多学习。”
他们目前还没有自己的据点,只能以“打游击”方式于不同活动快闪出现。未来,待时机成熟了,他们想开一家店——不是纯粹把商品陈列架上,供顾客选购的专卖店,而是一家可以让顾客接触环保创作,甚至用自己的旧服饰来制作包包的体验店。
“每个品牌的创立都有它必经的过程,低碳市场已慢慢成为主流。所有生活用品的制作,都该思考什么才是对环境好的,因为一旦环境被摧毁了,人类也必定深受其害。”
FB:Ren Ren Journal 人人日记
IG:rr.rhaps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