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 Article

在流动的时间里,我们记忆

撰文:Syn

不是吉隆坡人,因此对茨厂街的记忆十分浅薄,直至到城里念了大学留下工作,才渐渐有了连接。但那个时候的茨厂街,距离它最风光的时代已经过了很久。虽被称作吉隆坡的唐人街,它却不仅仅是华人的聚集地。《编辑力养成计划:茨厂街社区》(下称《编》)的主编丘家嘉在书中序言是这么形容的——“这座城市就像是没有隔层的行囊,将所有包揽。” 这个百年老社区,连复杂的方式都很马来西亚。说到茨厂街,出现在游客打卡照里的风景也许是翻新后的鬼仔巷,或新潮咖啡馆,但对在地人来说,如今大概只剩下一副松松垮垮的记忆皮囊,勉强撑住了正在消逝的念想。

市面上介绍茨厂街的书并不罕见,《编》之所以挑起我的兴趣,在于它的内容,是由尊孔独中校讯组组员一手包办的。尊孔校区就在茨厂街社区内,因而让我更加好奇,这一代的中学生们会如何看待他们每日穿梭的社区?年轻的眼睛又是怎样为那一段又一段的旧时光停留的?书的开场,有一张特别设计的拉页。上面印着老建筑的黑白照,还有从1864年开启的茨厂街社区纪事年表。这样的编排呼应了我的猜想——历史事件不是这本书的主轴,生活的“此刻”才是重点。

22篇文章,味蕾印记是一切的开始,从小吃档写到老店,再写到古迹建筑和宗教场所,最后又回到街上凝视社区,阅读过程就像看着他们径自往时光长廊探寻,顺着前人的印记变换场景,回溯的同时也在开拓,写下的每个字都是在篆刻属于他们自己的记忆。遗憾的是,社区书店只用了短短的简介匆匆介绍,没有专文详述。

回头来看,书封上显眼的几个红色大字——编辑力养成计划,一开始也吸引了我的目光。早在这本书面市前,已在出版社的脸书专页上读过计划缘起。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以培养未来编辑为目标的企划,出版社将与中学社团合作推出地方志,把编辑与出版知识传承给新一代。不仅是向中学生收稿,也让他们亲身体验文字集结成书的完整流程,进一步了解书籍的后制作业,并获得专业编辑的指导与提点。若此计划能长久,必定未来可期。就不知道第二本地方志,将会聚焦哪个社区,又会由哪所学校的新世代接棒?

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而流动的时间会留下记忆。尽管在故事采集和撰文上有其稚嫩之处,但这一趟趟亲身走访,让历史与在籍学子有了课本以外的连接,新世代有了机会记下他们的视角,才是这本书最闪亮动人的珍贵之处。总得先有了连接,才能谈延续。历史需要在生命之间流动起来,否则也只是一潭死水。“探索这座城市的目的,是为了检视这座城还存在的美丽迹象,而这些美丽,绝不是21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下活着的人们所看见的美丽,而是近于纯粹的城市之美。”(P.109)我想,尊孔校讯组组员们在这个百年老社区,已经收集到了专属他们的,独一无二的时光印章。在影音比文字更吸睛的时代,还有一群年轻人愿意沉住气锻炼文字,踏实地学着用书写去呈现、去抒发、去记录,新的世代还在努力,相对年长的我们,应该也还不到丧志的时刻,你们说是吧?

(《编辑力》封面3D图)

《编辑力养成计划:茨厂街社区》

撰文 | 尊孔独中校讯组

摄影 | 尊孔独中校讯组

出版 | 角川平方

售价 | RM 2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