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黑白国产”

说起黑白色动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中国大熊猫。
2014年,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耗资几千万令吉创建占地9.7亩的大熊猫馆,大马为纪念马中建交40周年,向中国租借大熊猫,为期10年。然而,对中国熊猫科研团队而言,除了“熊猫外交”,或许更重要的,是想加快熊猫的野放速度。
本土宝藏的忽视
相较之下,我国同样是国宝级黑白色动物的“马来貘”(Malayan Tapir),命运却截然不同。我常想,我们不是应该“国产优先”吗?为什么到了今天,国内各地都还没有一个像样的马来貘馆?很多国人甚至完全不了解或根本不认识马来貘。
于是,在2014年,我创办了“貘民奇妙文创工作室”(MUOC,Malaysian Unity of Cultures的缩写)。由于 MUOC 的发音与“貘”相似,马来貘便顺理成章地成为 MUOC 的标志与灵魂支柱,马来貘的形象与相关的概念也成了产品的创意点。
马来膜的神秘面纱
马来貘拥有与大象相似,却相对短且敏锐的鼻子、如马般灵敏的耳朵、犀牛般强而有力的腿,身型似猪,因此许多人都称它为“四不像”。
马来貘已被列为濒危动物,分布于亚洲的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泰国南部和缅甸南部。马来貘是一种体型中等的哺乳动物,刚出生时有着浓密的黑褐色毛发,上面覆盖着许多白色斑点和条纹,长相有点像小山猪;三四个月后,就渐渐转换成如大熊猫般黑白分明的“肤色”。成年马来貘除了身体中间部位和耳朵上层为白色外,其余部位均为黑色。它们喜水,常见它们如大石头般卧在河边,让身体冷却,还可以为了逃避敌人藏入水中,不时将长鼻子伸出水面呼吸。
野生马来貘靠灵敏的嗅觉觅食,以植物的嫩枝、树叶、野果和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一只成年马来貘每天所需的食物量为体重的10%左右。因此,蕴含丰富资源的森林对于马来貘相当重要。此外,马来貘还是天生的农夫,因为它们常在居住范围内把爱吃的蔬果种子,透过排泄物散布出去,再重新长出许多果实。
马来貘的庇护所
2018年,MUOC有幸参访位于雪兰莪州北部,占地达4330公顷的双溪杜顺野生动物保护中心(Rezab Jabatan Hidupan Liar Sungai Dusun)。双溪杜顺野生动物保护中心是马来西亚半岛野生动物保育中心(Jabatan PERHILITAN Semenanjung Malaysia)进行野生马来貘保育的政府机构,为失去栖息地的野生马来貘进行保育、治疗与繁育,再把已准备好回归森林的马来貘,释放回适合他们生活的大自然去。
大马府加强了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也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为马来貘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这些保护区禁止砍伐和非法捕猎,同时得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研究工作,以了解马来貘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他们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如红外相机和GPS追踪器,对马来貘的行为和栖息地进行监测和记录。通过收集数据和信息,他们能够深入地了解马来貘的习性和分布范围,从而制定更科学的保护策略。
让马来貘永存于我们的森林中
这些年来,MUOC通过承办一些常年活动,如组队参观保护中心,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重视我们美丽又可爱的国宝,更希望将来马来貘不会像恐龙般进入博物馆,而是永远生活在你我的森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