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bar Layout

巴黎奥运

体育革命小精灵 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吉祥物弗里吉(The Phryges)以“弗里吉亚帽”为原型,结合法国国旗的红、蓝、白色彩设计出来。弗里吉亚帽源于弗里吉亚民族,在许多历史关键时刻,弗里吉亚民族都与法国人民并肩作战,故有自由、革命之象征。因此,以它作为吉祥物也寓意着这届奥运能掀起一场体育革命! 时尚蓝白红 法国巴黎作为2024年奥运会东道主,亦是时尚之都,法国队的运动服早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此届奥运艺术总监Stéphane Ashpool从2021年开始筹备,耗时三年,一共完成150000件单品。以渐层的设计将法国国旗的“蓝红白”映在运动服、球拍等单品上,美感与运动性能兼备。此外,多数的运动及服装单品皆在法国生产制作,让每一位运动员届时能带着国家与人民的祝福在运动场上发光发热!时尚巨头LVMH旗下的Berluti还会为法国健儿们设计开幕仪式入场服装,大家屏息期待吧! 和平火炬 传递奥运火炬寓意着传递友谊与和平,法国设计师Mathieu Lehanneur延续其概念,以平等、水以及和平为创作元素。香槟金、完美对称的奥运火炬象征着“平等”;柔和圆润的曲线象征“和平”;水的波纹设计不仅代表此次奥运开幕地点——塞纳河,也象征着奥运圣火将穿越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抵达瓜德罗普岛、法属圭亚那等海外领土去。此外,火炬采用绿色钢材XCarb®制作,呼应永续资源的环保理念。 史上首个紫色跑道 为了达成跳脱传统框架的理念,田径赛事场地法兰西体育场(Stade de France)的专业跑道一改传统的红色,改铺浪漫的紫色!紫色跑道以颜色的深浅将赛道与技术区分开,跑道外还选用灰色来填充。这项改变只为美观用途?错了。跑道制造商Mondo Sport & Flooring在跑道上层采用经改良的再循环橡胶颗粒,地板的弹性与凝聚力皆全面提升。此外,紫色的地板在画面转播时,视觉上更能凸显运动员的表现张力。 伸缩自如的领奖台 运动员站上领奖台享受努力得到的成果时,脚下踩着的领奖台也经过了精心设计。100%法国原材料制造,把领奖台设计成可组装的模组,可依据人数需求伸长或缩短表面面积。领奖台正面以埃菲尔铁塔为灵感,透过线条搭配灰白色,呈现低调却又不失法国元素的设计。另外,残奥会的领奖台还有一个小巧思,其侧面增设了坡道,以便获奖运动员能轻松登上领奖台。
Read More

想象力拉满的创意

注入法国精神的巴黎奥运奖牌 即将登场的2024年巴黎奥运会除了公布了其标志和火炬的设计,也公开了奖牌的设计。由法国巴黎经典珠宝品牌Chaumet操刀,把从埃菲尔铁塔整修时取得的金属零件,以“Griffe Setting”技术镶嵌在奖牌中心,六角形的金属片中刻着巴黎奥运的标志,四周的金、银、铜片犹如太阳光般呈放射状,金属光泽也代表着运动员们的耀眼表现。其背面中心则刻上希腊胜利女神妮姬(Nikke),其两侧再刻上雅典卫城和埃菲尔铁塔,寓意奥运百年后重返诞生地法国。 再循环巨幕灯具by Haneul Kim 电影院使用的巨大幕布上有着整齐排列的小孔,是为了让荧幕后的扬声器在输出声音时声波不会造成波动。韩国设计师Haneul Kim便是看中其与穿孔铝板相似的特点,回收被丢弃的巨幕再循环使用,制造出设计感满分的灯具。设计师运用幕布正面的白色及背面的银色作为极简设计,光线透过那些小孔绽放而出,成了美感与实用性兼具的灯具。 漂浮小岛Salmon Eye 一颗银色珍珠在海上漂浮,映照着挪威哈厄尔峡湾的夕阳风景,这是全世界最大的可进入漂浮艺术装置之一——“鲑鱼眼(Salmon Eye)”。整体设计灵感与结构源自鲑鱼的眼睛,其银色的外观覆盖着9250个不锈钢板,在阳光的照射下如鳞片般闪闪发光。这座漂浮小岛内部是提倡水产养殖业永续发展的学习体验与研究中心,以及“全世界最难抵达的漂浮餐厅”——IRIS。 沙拉酱护唇膏Burt’s Bees×Hidden Valley 主打天然有机的护肤品牌Burt’s Bees,破天荒地与美国著名的沙拉酱品牌Hidden Valley联手推出“蘸酱口味护唇膏”,其中包括胡萝卜、脆芹菜、辣鸡翅酱和田园沙拉酱口味。巧合的是,上架期间遇上美国2024 Super Bowl赛事,在这个被誉为“全美最大鸡翅消费日”的热潮带领下,辣鸡翅酱口味的护唇膏更被一扫而空!
Read More

与火共舞の烧玻璃手作

撰文 / 攝影:COCO Thanks no Thanks DIY工作室由一对零零后的成都姐弟于2023年2月共同开办,是上海一家小众独特的手作店,DIY项目包括手机壳、手机链、包链、软陶戒指、烧玻璃等等,非常适合情侣、亲子、好友结伴过来消磨时间,发挥想象力,制作属于自己的艺术品。 店主姐姐小嘉从小心灵手巧,中学时期是美术社团的社长,后来到日本留学,喜欢手作方面的事物。回国后,小嘉在经营服装店生意和DIY工作室的想法中徘徊犹豫,考虑到实体服装店几乎没有市场,就决定开一家与众不同的DIY工作室。从门店选择、装修设计、运营引流,几乎都是小嘉和弟弟Gary一手操办。这家工作室空间虽然不大,但布置风格清新可爱,马卡龙配色的外观让光临的人仿佛置身童话世界。 Gary是烧玻璃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而这也是店内主打的一个特色手作项目。一般上,Gary会和厂家沟通并购买不同颜色的玻璃棒。国外进口的玻璃棒,一根售价高达两三百人民币,而中国国内也有便宜的玻璃棒,低至两三块钱一根。烧玻璃的仪器小巧,主要由两根气管输送气体以燃烧玻璃棒,上面一根接通燃气,下面一根接通氧气,通过转动零件来控制气体的排放。火候温度是固定的,高达1000℃左右,防护措施也只是穿戴围裙,手套几乎用不上,因为操作过程中穿戴手套会影响塑型过程,所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由专业人士在旁指导。 烧玻璃是一项非常考验技术的工艺,操作者需要一边拿着玻璃棒进行烧制等待融化,一边用镊子为玻璃棒塑型,把原本像吸管一样的玻璃棒变为艺术精品,可以是戒指、搅拌棒、摆饰品等等。定型以后,如果成品较小,只需放在铁器上退火即可;如果成品较大,则需埋在退火沙里。烧玻璃的过程非常迷人且治愈,火焰会赋予半融化后的玻璃棒绚丽的颜色。尤其是在阳光的照耀下,成品晶莹剔透,给人干净明亮的美感。同时,由于易碎,任何步骤都必须细心,做好后更是要珍藏,没有什么手作比它更需要“关注度”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带着孙女一起过来,说是要体验烧玻璃工艺。她们一起做了一枚漂亮的玻璃戒指。”Gary分享道。目前,工作室里最吸引人的项目还是烧玻璃手艺。 谈到创业期间的困难,Gary也表示曾遇到“奥客”。该顾客已经知道某DIY成品的价格,也非常满意做出来的效果,但仍然在某平台上写差评,认为自己的成品不值这个价钱。这对刚开始创业的他们带来不好的口碑,但他们相信只要用心服务好每个顾客,每个顾客定能通过DIY手作获得满足感。 眼看烧玻璃工艺仍然是这家店的热门项目,店主小嘉决定另外成立烧玻璃的工作室,引进多一点设备,让更多人前来体验。另外,店里也决定增加新手作项目:DIY应援物和捏捏乐,拓展更多符合当下潮流的特色项目。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面对送礼的困扰。大同小异的礼品充斥市场,心意变得稀缺可贵,DIY手作的意义就在于此,无论成品精美与否,它们都被给予了诚心与爱意。 —— Thanks No Thanks  DIY 手工·团建·派对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长乐路774弄15号 营业时间:12:00 – 22:00
Read More

万物皆有灵,以手捏出爱的形状

撰文:王慧霞照片:受访者提供 刘淑晶的作品如其人,两个字:温柔。 美术设计出身的她,曾尝试不同领域的创作,却始终觉得内心空荡荡的。她年纪轻轻便毅然决定组织家庭,诞下小娃后,更是卸下工作包袱当起全职妈妈,将全副心神和时间都留给了至爱的家人。但是,对热爱创作的她而言,一直有股怅然若失的感觉在心中回荡着。 从小她便是感情充沛的人,暖心的她看到小野猫、小野狗在家门外溜达,就会一股脑儿把小动物抱进家里养,但她爸爸不喜欢,转眼又把小动物赶走,让心里渴望有宠物陪伴的她感到寂寞又难过。 于是,淑晶退而求其次。年幼的她每年生日时就会要求父母买一个跟狗狗相关的小礼物作为弥补。“我会想象自己已经拥有这只“宠物”,感觉就不那么遗憾了,我甚至觉得每个小公仔都是有生命的。就这样年复一年,很多个生日攒下来的毛公仔和玩具到现在依然完好无损地被收藏着,我都不舍得丢弃。它们陪着我长大、结婚生子,我甚至有想过要留给儿子,但我想他应该不会要吧(哈哈)!” 珍惜遇到的人事物,是淑晶创作的能源。上大学时期,她正式接触手作,默默许诺有朝一日要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木偶。她相信,万物皆有灵,故人生中遇见的人事物,她一概温柔以待。经过双手打磨而成的木偶,就是最有温度的创作。“我曾担任过3D动画师,任何设计、动作和表情都是固定的,感觉很不立体。后来偶然之间接触到石塑粘土,不仅手感原始,还耗时间。可反向思考,它反而让我勾起很多小时候的回忆,突然让我找回了创作的初心。” 淑晶的作品细致而充满灵性,仔细端详,虽称不上巧夺天工,但独树一帜的自然派风格却让人看了心生欢喜。她的雕塑技巧生动且充满趣味性,耐人玩味。“对我而言,每个作品都是我的孩子,我甚至不舍得卖,要卖之前还要克服离别的障碍,感觉又莫名好笑。慢慢的,我想创造出一只充满生命力的木偶,就是双手双脚都可以活动自如的木偶,至于采用哪些材料或制作方法都还在研究当中。” 淑晶的作品蕴涵着一股神奇的魔力,这魔力来自于她日常里的微小观察,再透过善良温柔的心眼,将它呈现出来。她目前以创作毛孩为主,主要是因为个人喜好,以及受到身边朋友的委托。同时,她也特别想为这些小毛孩和主人,以最可爱有趣且独一无二的方式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我还想把平日在家外面遇到的流浪狗狗都捏出来,其中有一只我特别有感觉,它虽然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但眼神和动作都显得特别乖巧懂事,让人看着心疼,所以我想透过作品来纪录它们。” 藉由手作重新踏入社会,或许就是淑晶重投设计行列的关键所在,但其实最终也是藉由创作挖掘内心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好奇心。“我很年轻就投入家庭生活,照顾老公和孩子确实会磨平一个人的志气,但他们确实也是我的幸福泉源,这真的无庸置疑。只是待在舒适区太久,会发现自己和社会渐渐脱节了,昔日聊得来的朋友也渐渐变得没有共同话题,这点让我心里不免有点惶恐。” 淑晶笑说自己是个平凡的女子,相夫教子已经耗尽了她所有的时间,故在投入手作的那一瞬间,哪怕是要牺牲宝贵的睡眠时间,她也感觉快乐无比。“我没有任何宏大的理想,未来会不会继续朝向开创品牌的路,我都不敢设想呢(哈)!我觉得我还要一直开拓视野,去了解这个市场的走向,也想钻研更好的技巧,让我的作品一直有提升的空间,这才是我想做的。”
Read More

在软陶的世界里沉浸式创作

撰文:默默 照片:受访者提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现在做首饰的过程,跟以往做面包的经验,还真有点相似。” 929masterpiece品牌创办人陈美云,在分享软陶饰品的制作步骤时如是说。 有人曾说制作面包的过程如同编织毛衣,除了因其制作步骤繁复,还是个急不得的针线活儿。而烘烤面包从备料、活化酵母、搅拌面粉、揉面团、静候面团醒发、捶打搓揉一路到烘烤等基本步骤,跟织毛衣一样相当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专注力。 旁人若是个急性子,看了大概只会干着急,不断催问面包什么时候才可以出炉?可喜欢做面包的人享受的反倒是这个快不来的过程,唯有用心体验每个步骤,如同对待一个生命般小心呵护面团,最终才能收获香气十足、蓬松度恰好的面包。那一个曾经埋首在迷人的烘烤面包世界里的人,怎么会开始踏上做软陶饰品之路呢?当事人自己或许也觉得这是她人生中的一场预料之外。 生活总在摸索中前进 陈美云,一名全职手作人,作品以软陶饰品为主。虽然她投身手作已长达八年,但若回溯过往,八年前的她大概也不敢相信自己会喜欢上手作饰品,甚至沉醉其中。中学选修文商科的她,毕业后就不打算继续升学。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建筑师事务所当学徒,给建筑师们打打下手之余,也学习绘画建筑施工图,转正后才正式成为一名绘图员。 后来,美云辗转做过销售员、秘书等工作,可她始终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当绘图员,于是数年后又回归老本行,继续从事绘图员的职业,也开始画起建筑景观图。这些工作经验虽然看似与手作八竿子打不着边,实则都在替她逐步筛除人生规划中的选项,也助她认清自己喜欢的究竟是什么,更笃信地朝某个方向前进。大概是比同龄人更早踏入职场的关系,美云迈入工作的第十九年,一股浓浓的职业倦怠油然而生。凭藉着一股冲劲,哪怕未看清前路,她也毅然决定辞职。 当时,在机缘巧合之下,有两位朋友萌生想到市集摆摊的念头,于是三人兴致勃勃地创立品牌,取名My Rolling Pin,开始到市集摆摊卖手工面包、饼干、蛋糕等等。自那个时候起,美云开始自学烘烤面包;也正是那个时候,她开始察觉到——自己喜欢揉面团,喜欢等待面团醒发的过程,喜欢打开烤箱闻到面包香气的那一瞬间——那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虽然需要等待,却又让人充满期待。三人除了参与卡卡艺术市集、Arts for Grabs市集,也会北上霹雳州务边摆摊,自始至终抱持着好玩的心态。 门外汉的必经之路 那段时间辞去了正职,美云的时间相对比较弹性,除了偶尔接接绘图案子、与朋友出摊,她还利用闲暇时间,报名参加了微缩模型制作班,课程里用的材料主要是风干黏土(Air Dry Clay),黏土的基本捏塑手法就是在那个时候学起来的。此时,美云距离制作软陶饰品之路又近了一些。 2014年左右,美云在网上初次认识软陶(Polymer Clay)。那个年代,软陶在马来西亚市场还不流行,鲜少人使用。因为本身喜欢戴首饰的缘故,她决定购买软陶来做成耳环、吊坠等饰品,一开始完全是抱着试试的心态。“作为一个门外汉,找寻所需工具和饰品配件的供应成了一门学问,当遇到挫折时,你只能学习应对。”比如说,刚买回来的软陶是硬邦邦的,经过一番摸索,她才理出个所以然来——软陶得经过捏、搓、揉、绞等“酷刑”,进行5至10分钟的热身,才能开始捏塑形状。为此,她还特意购入了一架手动压面机,加速软陶热身。 好不容易与材料熟悉起来后,美云又得继续和烤箱打交道。“要跟烤箱‘混熟’不是那么简单的,但好在自己之前做过面包,知道每个烤箱的温度都不同的原理。”前期实验的过程中,把饰品烤焦、烤裂的情况不在话下,但那似乎又是无法回避的必经之路。 929masterpiece的诞生 如此来回往复探索将近半年,掌握手艺之余,美云渐渐懂得将情感和想象融入作品中。2015年9月29日,她决定犒赏自己一份礼物——在这个充满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创立929masterpiece这个品牌,品牌更是以出生之日取名。接着下来,为了试水温,也为了宣传,美云又回到过往出摊的日子。不同的是,这次是以个人品牌的名义出发,首次在大众面前亮相。 每一回出摊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虽然是个考验体力和续航力的活儿,但因为可以直接面向群众、从旁观察潜在顾客的表情及反应、近距离与顾客交流喜好,数次摆摊下来,美云感觉收获颇丰。“我始终觉得,欣赏我的作品的人,他们喜欢的应该不仅仅是我的设计风格,驱使他们做出选择的,还包括他们个人的审美、喜好,甚至是过往人生中的某段情感回忆。”
Read More

从外行人到专职木匠

撰文、摄影:杨静宜 让我先来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今年36岁,有一份做了十几年却逐渐失去热忱的工作,当你找到一件让你很感兴趣且一直想做下去的事,你会毅然决然放弃现在这份工作,全心投入新职业吗?我想大部分人都不会选择放弃现有的工作,不管基于何种考量(经济、年龄……),大概只有少数人真正会鼓起勇气,选择抛下那些曾经努力建立起来的工作资历,重新开始,而黄建诚就是其中一位。 从学院毕业后,黄建诚就投入了他本科专业的领域——录音。从替别人工作,到自己和朋友拥有一间录音工作室,经过十几年的录音工作,因为种种原因渐渐对这份事业失去了热情,最终他选择离开录音室。在这之后,他陆续做过一些相关的工作,但越做下去只是让他越清楚意识到自己已毫无热情了。在这段时间里,家里的屋顶坏了,没有梯子可以爬上屋顶,他想起了父亲曾经用木头做过梯子,于是他也自己动手做了一个非常笨重但又还算实用的木梯。在做完木梯后,他发现自己动手做木梯是一件蛮有趣的事,于是兴起了想自己学做木工的念头。没有老师不要紧,YouTube网站上多的是愿意免费教学的老师,于是他就这样开始了。 对一个完全外行又是新手的人来说,要进入另一个专业领域,尤其是工木,过程中的辛苦绝对不是外人可以想象的。从开始学习如何使用各式工具,如:锯子、刨刀、凿刀……,到学习如何用锯子把木头剖半、锯直;学习如何用刨刀刨平木头;学习如果用凿刀开榫。每种工具学起来都是一门学问,都需要靠长时间练习、不断从错误中学习,才能日益进步。在这些日子里头,除了自学木工,他还是会接案工作,但做着一份自己已麻木的工作,消耗的不只是体力,还有精神。于是他和太太讨论起这个问题,太太鼓励他放下一切,专注投入做木工,她说如果努力到最后真的不行,那至少你也尝试过了,不会因为当初没有去做而后悔。 他的第一个作品是做木工一定会用到的木工桌,在什么专业工具都没有的情况下,他用着自己从五金店及二手市场买来的仅能算是堪用的工具,慢慢地在一个多月里头完成了。对他来说,那算是一个很艰辛又有点漫长的过程,因为是新手、因为没有适合的工具。但是当木工桌完成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对他来说都是值得的。那张工作桌后来陪伴他完成了许多作品,现在则成了他太太做木餐具的工作桌,继续陪伴着他们。 后来,他接的第一个案子是来自朋友的委托,友人想订制一张小学生用的木桌送给他太太。第二个案子依然来自朋友,开咖啡店的朋友想想订制一张六尺乘以六尺(180cm×180cm)的大木桌,这应该算是第一个真正考验他功夫的作品,也是他目前为止做过的尺寸最大的桌子。那时候家里已用一间房间充当工作室,后来因为空间不足,而开始把车库的一部分空间也腾出来做木工。但是因为桌子实在太大了,最后连家门前的檐廊也拿来用了。太太说,她从来没看过他那么压力,甚至有段时间连觉都睡不好,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做好那张桌子。那张大木桌完成后,他给它取名“六六”,现在依然在朋友的咖啡店里,成了很多人都喜欢的座位。也是在完成了这个作品后,他更坚定了自己继续朝工木这条道路前进的想法。 六年过后,他依然对木工充满热情。现在,他和友人拥有一间工作室,也创立了他们自己的品牌——Monokayu木物。除了订制家具,也开始设计自有品牌的作品,继续在木工这条路上发光发热。 FB:Monokayu Studio IG:monokayu.studio
Read More

布卫生棉作为一种媒介

撰文:张溦紟(之间文化实验室合伙人) 上个月在雪兰莪胡须港的小feel“走近·Janggut河”市集摆摊,隔壁摊位刚好是988电台,有位男DJ经过我们的摊位时,大概是有被一种“翅膀形、却一时无以名状”的布制物体“吸引”住。他不避讳地停留在摊前端倪了好一阵子,在旁的女DJ小声善意地跟他说点什么时,我也在另一端说“这是布卫生棉!”。 “由于由塑料制成的抛弃式卫生棉,需要耗费四、五百年才能分解,所以我们想要向女生们推广,除了抛弃式卫生棉以外,其实还有其他替代的选择。”通常,在天气闷热、人来人往的手作市集里,我们与路过好奇的朋友仅能短暂交流,环保永续、身体照护是我们较常击出的推广策略。 通常,我们会在市集碰到某种男生——路人或是负责介绍摊主的摄影师,一旦他们意识到摊位上的是布卫生棉后,总是会有意无意地略过我们。所以,在炎热下午,难得碰到有个男DJ“勇敢且不忌讳”地站在女摊主面前,耐心聆听我们的介绍,还乐于坦然地表达:“原来有这种东西,不错不错!”(大意),我们就觉得那天值了。 有时候,这就是我们摆摊的目的。现身推广第一,买卖交易其次;再忙也要走出去摆摊,让更多人看见,这个“突兀”的存在。 奇怪hor?如果,人大半辈子要用的筷子,有木制、铁制、竹制的,怎么可能占全球约一半人口的女性,一生需要面对月经或长达三四十年,但我们所普遍认识的却只有一次性抛弃式的? 这是我们推广布卫生棉的原因之一。 ////// 与布卫生棉结缘,是一场意外。 2015年,我们三个专业背景与价值关怀相近的女生陆续从出版社离职,原本想说成立之间文化实验室,是要继续通过出版推动公民教育,同时也是为了维系这份集体协作的默契与情谊。 不料,那一年,有个推广布卫生棉多年的台湾朋友来马来西亚旅游之际,被之间合伙人揪来吉隆坡月树书店办工作坊,让我们意外发现布卫生棉可以作为一种媒介,让关注性/别课题但侧重理论分析的我们,得以接触不同阶层的人。 从此,不谙裁缝或手作的我们,踏上了布卫生棉推广的道路。在仍须兼顾正职的情况下,我们从到各地举办布卫生棉手作坊,到后来因应参与者的需求,而开始学习针车缝制、摸索合适的布料材质、制作系列的护垫与卫生棉、研究洗涤方式,到后期邀请家庭主妇接力缝制,以应付要在关注环保或女性课题书店寄卖的货量。 好多参与过工作坊的朋友起初都以为,他们是来学习缝制卫生棉的技艺,殊不知他们却得在长达三四小时的过程里,聆听、讨论与梳理各种关于月经礼仪、厌恶、污名与羞辱、身体照护的记忆与经历。 那是与月经和解的过程,其实也是在跟自己和身体和解。 这才是我们推广布卫生棉的主因。
Read More

专注生活,每天做好一件事

撰文:王慧霞 摄影:Jovelle Ong 从插画到木工 不是每个人天生都爱搞手作,Silver Yang如是。因为一个机缘,她才成为了现在自己想要成为的这个人。 Silver Yang,台湾媳妇,9年前离乡背井嫁来大马,目前为一名全职木餐具手作人。 来马前,她是名普通的上班族。来马后,因台湾媳妇这个身份背景的关系,无法顺利找到工作,就一直待在家无所事事。一日,百无聊赖的她抓起画笔,开始了自己较为擅长的彩绘插画。当时, 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她,对大马食物趋之若鹜,画出了传统美食的简朴,进而开始推出手作品、教水彩画、摆市集,过着小日子。 2020年,因MCO而被禁足在家期间,当众人心慌意乱之际,她又顺手抓起一块木头,漫不经心地开始研究木餐具雕刻。“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她始于木工,再由此延伸到不同面貌的手作生涯。 从插画到木工,当初一心只想打发时间、自用,却让Silver Yang雕出了专业。 “我从小到大都不曾有过当手作人的梦想, 我曾是一名房屋中介,工作异常忙碌,虽说台湾文创圈发展得很蓬勃,但我也无暇接触文创手作。嫁来这里后,时间突然空了下来,没想到却摸出了一套生存之道。” Silver Yang的丈夫“小野先生”是名专业木匠,她承认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才有了雕刻木餐具的念头。 “刚开始纯粹觉得好玩,也没有想卖的意思,可是越做越多,就开始有人问津。就像当初开始画画一样,当下就觉得好像可以踏出自己的瓶颈,抱着尝试的心态,开启了手作的第二生涯。” 顺着流走,过程中是欢愉的。“我现在只想每天做好一件事,窝在工作室老半天只为了磨一支木汤匙,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愉快的过程。”                                                                                                                                                                                           —— 创作是喜悦的 从最基本的木匙到盘子,慢慢地看到自己的进步,那种喜悦难以言喻。  “有趣的是,从木汤匙到制作盘子、线香座等各式各样小木工,我都是顺着自己的需求去发想的, 做出来之后,朋友们都觉得漂亮就会跟我预订,订单和顾客因此不断增加。”
Read More

发掘自身价值,不再自我矮化

撰文:默默 摄影:Yew Souf 相比2014年,Yew Souf刚创立MUOC(Malaysian Unity of Cultures)时,最常被人问“这是什么动物?”“为什么你要做这么丑的动物?”,到如今他已无需再向每位顾客细述什么是马来貘,甚至有的父母已会主动向孩子介绍说“看,这是马来貘!”,这九年来的趋势转变对他而言是一股积极的推动力。 —— 成长岁月中的艺术养分 Yew Souf,游嵎荏,MUOC品牌创办人,自小在父亲耳濡目染之下,在一个被文学与艺术熏陶的环境下成长。他自嘲求学生涯中学术成绩一般,唯有美术这块比较常被人看见。自打懂事以来,他经常跟在创办文风社的父亲身边,看着他如何栽培学生的文学素养,不时举办读书会、文学营等活动,待自己有机会在日新中学美术研究会担任主席一职时,自然而然地搬用父亲的那套,通过办艺术营、绘画班等活动来经营社团。 后来,Yew Souf报读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前,曾在纯美术、广告和工业设计这三个科系间踌躇不定,等成绩的那三个月,误打误撞之下到一家广告公司打短期工,那段日子的经验算是他人生中的广告知识启蒙,也在正式修读广告系前,比他人早一步积累了实践经验。毕业后辗转在几家广告公司待了五年后,2001年,他决定与友人合夥自营广告公司,主要给快速消费品产业打造和经营品牌。 重新被艺术召唤 在广告行业摸爬滚打了十来年,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在“为他人做嫁衣”,以致在艺术方面,自己陷入了一段停滞的“空白期”。“我一直在帮别人打造品牌,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2013年,是Yew Souf人生中至关紧要的转捩点——那一年,他重新被艺术召唤;那一年,他开始重投艺术的怀抱,重拾画笔,进而发现自己还是很喜欢绘画的。 本就不喜欢按规矩行事的Yew Souf,开始涌现各种想法,为了平衡商业性质的本职工作带给自己的空虚,达到创作上的满足,他开始琢磨要如何将自己多年来在职场上积累的实战经验,与艺术结合,打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2014年,MUOC应运而生,他想透过创意的构思与设计,呈现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面貌。 为什么是马来貘? 从2014至今,MUOC走过九年时光,大多人对MUOC的第一印象是马来貘。品牌初创的那年,Yew Souf沉迷于折纸玩具,自己的第一个设计正是马来貘。同时,恰逢马来西亚政府为迎接两只中国熊猫,砸下巨资建造熊猫馆一事,他决定以马来貘为起点,让更多人认识马来西亚这个得天独厚的国家。于是才有了Roti Canai滑鼠垫、Teh Tarik立体卡、《睡醒好好玩》绘本等作品。
Read More

从潮流市场投身非主流

撰文:默默 摄影:人人日记 当年复一年,一波波流行风潮蹿起又消逝,当每一件爆款的结局已在预料之内,你还想持续待在主流市场吗?“这市场上已经充斥着那么多‘新’东西了,为什么我还要追赶潮流?明明知道无需多久,一个新款又要退潮了。”沉浸在服装品牌领域近十年的Peggie有感而发。 合力打造新品牌 人人日记,一个以“自然人与环境”、“复活”及“升级改造”为创作理念的本土品牌,由一对来自槟城的夫妻——Raymen和Peggie共同创立,两人于吉隆坡浮沉多年,2020年,双双回流家乡创业。  时装设计出身的Peggie,毕业后加入服装界,九年时光匆匆而过,渐渐迷失了方向。“那段时期她像失了魂般,行尸走肉,但你知道她心底那把设计的火还未灭。”Raymen从旁观者的视角道出Peggie当时的真实状况。当最后一根稻草压下,Peggie毅然决定离开熟悉的服装界。 Peggie不断寻觅自己未来的方向,回到槟城,又恰逢因疫情而实施的行动管制令,在那段居家日子里,她找到了答案。她拾起父亲的一件旧裤子,展开一段裁剪、缝补之旅,寻找昔日的手感。 当时,Raymen想结合生活经验,打造一个有自己的故事的品牌,Peggie则想制作属于自己的独特服饰。因为深知快时尚产业是全球主要污染源之一,俩人于是决定朝环保、旧物利用的方向创立品牌。虽计划尚未完善,他们已开始动手创作衣物、包包等生活用品,人人日记因而诞生。 草创期的摸索 美术绘画系出身的Raymen,肄业离校后,曾与几位友人在双威金字塔购物中心,共同经营售卖本地街头潮牌的服装店,对打造服装品牌颇有心得。虽然曾经萌生推出衣物的念头,但始终觉得意义不大,而至于包包,因为不具备硬体设备和专业技术,若打定主意要走这条路,就必须在他们现有的材料和技艺上,创作出他们能力范围以内的作品。 品牌的草创阶段,赶上了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他们的首发产品之一——可重复使用的布口罩顺势推出,也成功在网上卖出逾5000个。可他们酝酿多时的反倒是心心念念的衣物和其他更贴近自然生活的物品。“现今社会在资本经济和消费主义的催化下,不断弃旧求新,说是为了促进经济循环,可事实真是如此吗?这值得我们深思。” Peggie结合手艺和创意,锲而不舍地研发包包的设计,经过多次实验,总算做出两款两人都满意的作品:用回收衣物改造而成的“多功能托特包”(Utility Tote Bag),还有一体成型、无缝制、无外物黏贴的小包包(One Piece Seamless Sling Bag)。 从无到有的制作过程 当疫情逐渐趋缓,为了让更多人看见“人人日记”这个品牌,他们开始走出网路社交平台,走入线下实体活动,走入人群。一年多来,人人日记频繁于各大本地文创市集出没,如988拉阔槟城·We Meet Again市集、平民社尾市集等。只要你曾在市集中经过人人日记的摊位,定会被他们一字挂开、大地色系的多功能托特包所吸引。 在这款如今成了人人日记的标志的包包中,两人将注重细节的匠人精神发挥至极致,从包包外部的网状口袋、可伸缩容量的肩带设计、迷你型拉链口袋,到内部的束口水瓶口袋、笔电收纳袋,处处是巧思,面市后广受顾客好评,也完美传递了人人日记的创立初衷。 从零到一的生产过程,从来都不简单。首先,他们须选购回收衣物,除了常用的帆布、棉布等材料,也包括钓鱼背心、猎装多口袋背心等罕见衣物。将回收衣物都清洗一遍后,Peggie透过取材、配色、裁剪、拼布,制出每款独一无二的包包模板。“我一般会将选材摊平在地上,来回观察、触摸,构思设计。”
Read More
1 2 3 4 5
Search
Emily Williams

A passionate and creative female blogger who captivates the digital world with her unique voice and compelling storytelling. 

Read Next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No comments to show.

    Archives

    No archives to show.

    Categories

    • No categories
    Instagram